那么,酸奶蓋子定制廠家上的這層奶到底要不要舔?它是從哪來的?為什么有的酸奶會沾蓋,有的卻不會?
01
酸奶為什么會沾在蓋上?
為什么酸奶會沾蓋呢?這其實跟液體在不同材料上的“浸潤能力”有關。
舉個例子,當我們把一滴水滴到玻璃上,這滴水會浸潤玻璃表面,這時我們就認為玻璃屬于“親水”材料;相反,如果把一滴水滴在手機屏幕上,這滴水會以一個水珠的形式存在,不會潤濕手機屏,這時我們就認為手機屏幕的材質屬于“疏水”材料。
材料表面和液滴會形成不同大小的“接觸角”。當液體內部分子間的吸引力,與液體和固體材料界面處分子間的吸引力兩種力相互拉扯,就會在氣液表面和固體材料表面形成一個“角”,這便是接觸角。
其中,γSG、γSL 和 γLG 分別是固/氣、固/液和氣/液的界面能。θc是液滴在三相點的切線與底面的夾角。
接觸角越大,液滴浸潤材料表面的能力就越弱;接觸角越小,液滴浸潤材料表面的能力就越強。
而酸奶這種液體,與成都閩興吸塑酸奶蓋子定制形成的“接觸角”較小,即浸潤能力就比較強,所以在運輸和儲存的過程中,酸奶就容易浸潤到蓋子的內表面上,也就是“沾蓋”了。
那么,既然酸奶浸潤能力強,為什么有的酸奶產品就不會沾蓋呢?
02
為什么有的蓋上沒有“乳”?
事實上,不同產品的酸奶是否沾蓋,還與酸奶的加工工藝有關。
在我國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,將酸奶定義為“以生牛乳、生羊乳或者乳粉作為原料,通過殺菌、接種嗜熱鏈球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后,發(fā)酵而制成的一種奶制產品?!?/span>
酸奶制作的過程中,包括了“發(fā)酵”和“灌裝”兩道工序,這兩道工序進行的先后順序,決定了酸奶是否會沾蓋。
先灌裝再發(fā)酵的酸奶,叫做凝固型酸奶,比如市面上的那種老酸奶,它的制作過程,是將原材料先灌裝到酸奶杯中,然后在杯中完成發(fā)酵。
這樣制作出的酸奶,質地比較濃稠厚實,不容易沾蓋,一般得用勺子挖著食用。
而先發(fā)酵再灌裝的酸奶,叫做攪拌型酸奶,我們常吃的酸奶大部分是這種。
它的制作過程,是將原材料在大型的發(fā)酵罐中統(tǒng)一發(fā)酵,過程中不間斷進行攪拌,再分別灌裝到酸奶杯中。
這樣制作出的酸奶,相比凝固型酸奶的流動性會更強些,在運輸過程中容易晃動,再加上攪拌型酸奶杯的杯蓋使用了親水材料,所以就容易出現(xiàn)沾蓋現(xiàn)象。
總的來說,酸奶沾蓋,是由于酸奶與蓋子表面存在浸潤現(xiàn)象,較為常見。
此外,有人還認為,沾在蓋子上的酸奶會比較好喝,這是真的嗎?
03
蓋子上的酸奶為啥更好喝?
沾到蓋子上的酸奶,在重力作用下,其中的“酪蛋白”會以三維網絡的形式聚集,粘度大,不容易掉落,而乳清(乳清蛋白、水)就容易從酪蛋白網絡中析出。
也就是說,我們吃到的蓋子上的酸奶,是經過“提純”的酸奶,水分更少,其粘稠度、蛋白質和脂肪占比相比杯中的酸奶會更高,所以味道就更加香醇。
但是,“沾蓋的酸奶才是精華”的說法就不太靠譜。
畢竟蓋子上的酸奶再如何提純,與杯中的酸奶仍屬于同樣的營養(yǎng)物質,只不過蛋白濃稠程度不一樣而已。
酸奶作為一種常見的乳制品,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日常所需營養(yǎng),如蛋白質、鈣、磷、鎂、B族維生素等;而且由于酸奶經過了發(fā)酵的生產過程,許多蛋白質和乳糖都被分解為小分子物質,相比牛奶更容易消化吸收。
據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22》建議,每人每天應該吃各種各樣的奶制品,攝入量每天 300 克以上。
對于乳糖不耐受、或者不喜愛牛奶口味的人群來說,酸奶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奶制品來源。
需要提醒的是,酸奶糖含量往往較高,可以通過配料表選擇糖含量低的產品,只是,這樣的產品酸度會大一些。
所以,喝酸奶舔蓋完全沒問題,畢竟這么有營養(yǎng)的食物,一滴都不能浪費啦。